长三角产业发展研究院

YANGTZE DELTA REG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STITUTE

权威发布丨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2-1-26
来源:未知
点击数:  9030        作者:未知
  •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0日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省长 许昆林


    图片

    代省长许昆林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日报记者 朱江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人均达13.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0015亿元,税收占比为81.6%。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8%,占比全国******。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其中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6.1%、6.3%,220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6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增长15.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9万亿元和17.8万亿元,增长9.8%和15.2%;新增北交所上市公司1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9家,均居全国******,新增A股上市公司92家、创历史新高。


    (二)科技和产业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2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新当选“两院”院士16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通用奖励39项,居各省、自治区之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着力强链、固链、补链、延链,软件、物联网等6个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9.8%和47.5%。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3.7万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2%、26%和30.9%。加快推进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成功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大力推动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关闭退出低端落后和环境敏感区化工生产企业354家,连云港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顺利建成。


    (三)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有机衔接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持续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390万亩,粮食总产量749.2亿斤、创历史新高。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改建道路2937公里、改造桥梁979座,新增“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3个、示范县11个,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入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迈出坚实步伐。区域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共同推动形成新一批41项制度创新成果,水乡客厅等65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大力实施扬子江城市群和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1+3”重点功能区战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连徐高铁开通运行,花果山机场建成投运,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宜兴至长兴高速公路江苏段建成通车,太仓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连云港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张皋过江通道开工建设,新孟河延伸拓浚、江河支流治理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对口支援协作合作进一步加强,实施援助项目超过2100个,为受援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了江苏力量。


    (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紧盯源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2.4%;水环境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87.1%、劣Ⅴ类水全面消除,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饮用水安全和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两个确保”;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全面完成。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扎实推进。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巩固提升沿江岸线整治成果,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保持Ⅱ类,自然岸线比例提高到73.2%,2020年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全力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多年不见的江豚又活跃在长江江苏段。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至2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增至446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数量均居全国******,林木覆盖率达24%,“美丽江苏”底色更加鲜明、更加可观可感。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紧扣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新要求,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对外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高质量推进。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港特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韩盐城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步伐加快,连云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取得新成效,中欧班列开行1800列、增长2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22%、占比提升到25.4%。外贸外资稳中提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进出口规模达5.2万亿元、增长17.1%,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际使用外资达288.5亿美元、增长22.7%,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开放载体建设力度加大。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联动创新发展区改革和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自贸试验区形成81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苏州工业园区实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五连冠”。“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不见面审批”“一件事”等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财税金融、国资国企、农业农村、教育医疗、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加快落地,全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完善和落实惠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超1000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258.5万户,总量达1358.9万户,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六)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坚持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8.4%,15类52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群众的“幸福指数”更有质感、更有温度。多渠道促进富民增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和10.7%,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16∶1。延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140.2万人、占全国近1/9,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得到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超40张;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新增普惠托育托位超8000个。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提高4.5%,失业保险进一步扩围提标,基本医保市级统筹全面实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有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新高考方案平稳落地,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起步坚实。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31.09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402个、惠及居民超过160万人,三年累计改善苏北30多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疾控机构建设全面加强,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总数、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率均居全国******。推出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普惠性商业医疗保险,群众医药负担明显降低。文化事业产业蓬勃发展,“文艺苏军”整体实力、影响力不断提升,高水平建成开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旅创建成果数量居全国前列。体育强省建设加快推进,江苏健儿在东京奥运会和第十四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专项整治“三年大灶”高标准推进,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上年大幅下降基础上,又分别下降35%和30%。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有力遏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信访形势平稳有序,防汛抗台取得全面胜利,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切实提升疫情处置能力,从严从紧落实各项措施,举全省之力打赢南京禄口机场疫情、扬州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治愈、零病亡”,快速精准处置部分地区发生的外省市关联疫情,没有出现扩散蔓延,疫情防线进一步织密扎牢。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认识和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有力提振了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我们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624件、省政协提案782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5项,完成重要文件合法性审查247件。


    过去一年,全省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对台事务、港澳、侨务、参事馆员、哲学社会科学、党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迈出新步伐。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直接领导,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表示衷心感谢!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江苏改革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市场需求仍然乏力,部分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仍较困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压力,不少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还不够坚实,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知不足而后进。我们一定正视问题、直面挑战,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谋在实处、干在实处、成在实处,一步一个脚印把“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二、2022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当前,疫情全球大流行已有两年时间,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又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之多************。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全国经济发展“压舱石”,肩负稳定宏观经济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我省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体经济基础雄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经济持续恢复、长期向稳向好的基本面,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精准有效的举措、踔厉奋发的精神,汇聚共担使命、共谱新篇的强大合力,以现代化的理念、标准、思路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努力交出一份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3%、4.4%左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全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始终聚焦聚力总书记赋予的光荣使命,既要把握年度特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更要锚定长远目标,聚焦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显著提升”,注重系统性谋划、规律性把握、整体性推进,确保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决定性意义和实践要求,对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无条件坚决执行,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促进共同富裕上久久为功,在补齐民生短板上持续用力,在帮扶困难群众上善作善成,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三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精准把握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同向发力、适当靠前,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在“稳”的基础上实现多方面的“进”,以江苏的“稳”和“进”当好全国发展大局的“压舱石”。四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集中资源、集中精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努力实现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五要坚持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机结合起来,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更好统筹起来,加快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8500万勤劳智慧的江苏人民团结奋斗,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华章!


    三、2022年重点工作


    新征程新一年,要在更高起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是突出前瞻性创造性,提高精准度精细度,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重要牵引,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抓好220个省级重大项目特别是百亿级标志性项目建设。科学论证、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特别是城镇燃气管道,以及市政、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领域智慧化改造。优化各级招商平台功能,招引更多央企、头部民企、外企落户江苏。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补短板等重大项目,全面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经济,促进绿色家电和新能源汽车消费,培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办好“苏新消费”四季系列主题购物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把江苏的产品销到全国、卖到全球。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和县域商业体系,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打响江苏全域“消费福地”品牌。加大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落细落实减税降费和助企惠企政策,研究制定更多切合实际、解决问题、市场主体有获得感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提高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让更多市场主体活跃起来、壮大起来,既“留住青山”又让“青山常绿”。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切实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保证电力充足供应。抓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


    (二)坚持创新******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向创新“高峰”攀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撬动引领作用,聚焦先进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亟需突破的领域,全面推动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统筹抓好180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实施前沿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部署推进100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对接融通,着力突破“卡脖子”环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独角兽、瞪羚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更多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打造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布局江苏,加快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建设步伐,出台省实验室“人才科研特区”政策,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展现江苏担当。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苏州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好用好国家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提升创新要素集聚浓度,将辐射范围向全省拓展。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研项目布局,推动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充分发挥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用好人才******资源,聚焦“高精尖缺”,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人才平台,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深化改革注重联动突破。全面落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争取国家层面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试点。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优化国有资本战略性布局,促进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预算管理改革各项配套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深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创新,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实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本进一步服务好江苏高质量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一件事”改革,推动“跨省通办”“一网通办”,持续精简涉企经营许可,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优化营商环境注重综合配套。部署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研究制定“1+5+13”政策体系,瞄准******水平找差补短、大胆探索、组合推进,努力为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加快打造综合******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把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府服务的重点,让企业切身感受到优质服务的温暖。扩大开放注重提质增效。更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五大计划”,稳步推动境内外合作园区建设,深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筹备中欧班列合作论坛和东盟—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论坛,办好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打造江苏开放合作新平台。开展全方位贸易促进活动,支持企业完善全球网络布局,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和优质消费品进口。推动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支持外资在苏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鼓励外资增资和利润再投资。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和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优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提升。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韩盐城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完善淮安昆山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推进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高质量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让江苏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四)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一定要把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升我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强化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统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生态体系建设,发展互联网服务和相关产品,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把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改数转”)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积极创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推动*********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支持50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入补助、免费诊断服务等方式,鼓励优秀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大型平台输出“智慧脑”,带动中小企业开展“智改数转”,让广大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加快形成“雁阵效应”。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实施“产业强链”和“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部署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重大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努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行业单项冠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他们以独门绝技赢得竞争优势。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窗口期”,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车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区块链等新技术场景化应用。支持泰州等地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加快化工、钢铁、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培育壮大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编制发布产业热力图,引导企业择木而栖,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确保新建400万亩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强粮食收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抓好蔬菜、油料生产供应,探索开展严格禁捕、增殖渔业、科学回捕试点,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确保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南京国家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档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强化乡镇功能,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厕所革命”,有力有序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打造令人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发展城市群和现代化都市圈,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硬核”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加快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统筹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提升、安全隐患化解、停车资源共享、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积极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产权、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改革,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树牢“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坚持龙头带动、各扬所长,更好融入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不断增强全省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积极实施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等重点项目,推动构建省际毗邻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支持苏州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支持南通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更高起点促进南北联动发展。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开展新一轮南北挂钩合作,完善南北发展帮扶合作机制,引导各地强化全产业链分工协作,更好实现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全面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更大力度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先导段、连云港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加快南沿江和宁淮城际铁路、沪苏湖铁路建设,推进淮安机场三期建设,做好南京北站、苏州北站、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和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过江通道,打造公铁水、海江河等多式联运示范线路,推动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和物流网络。继续做好全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工作。


    (七)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步伐。以落实“双碳”任务为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防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降耗减排,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生活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高品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绿色家园。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积极推动国家警示片新披露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纵深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着力解决“重化围江”等问题。深化“美丽岸线”建设,巩固扩大岸线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严防长江非法捕捞反弹,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加大幸福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力度,实施新一轮太湖、洪泽湖治理工程,加快太湖生态岛建设,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抓好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让江苏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落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加快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河湖生态缓冲带。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部省共建试点省为契机,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


    (八)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效,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动城乡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深化“书香江苏”建设,加快农家书屋、乡镇影院转型升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精心组织紫金文化艺术节、江苏书展、“五个一”工程奖、“五星工程奖”评选等系列文化活动,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使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充盈。打造江苏特色文化标识。赓续红色血脉,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运用好江苏红色资源,生动传播红色文化。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好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加快推进苏州“运河十景”、淮安“百里画廊”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强长江文化和城乡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开展古城保护和更新利用工作,擦亮独具魅力的“江苏名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推出更多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不断提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


    (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共同奋斗做大做好“蛋糕”,通过合理制度安排切好分好“蛋糕”,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千方百计扩就业促增收。研究制定共同富裕政策举措,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增强低收入农业人口增收能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更多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会,着力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教育、医疗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抓好“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积极推进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加快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健康江苏,持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启动建设省精神病专科医院,巩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中医强省建设,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二十届省运会。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和健康支撑能力,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推动新的生育政策更好落实,让年轻夫妇少一些生育养育负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扎实做好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研究制定常态化帮扶措施,防止因病因灾等意外变故导致群众生活困难。落实好社会救助、抚恤优待、残疾人补贴、大病保险等托底政策,深入推进社会保险“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统管,推进失业、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抓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医保基金监管。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等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今年,我们安排了12类50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重要论述,强化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主动仗,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坚决守牢机场、港口、口岸、冷链物流等重要关口,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及应急演练,持续推进疫苗接种,进一步抓紧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深入推进专项整治,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任务,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重大安全风险排查研判和监测预警,更大力度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健全应急管理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增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深化运用风险防控“四项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大对大型企业债务、房地产、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排查化解力度,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和长效防控机制,坚决打击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加强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及平台公司债务管理,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纵深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升级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着力抓好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和人民防空等工作,全面提升新时代双拥工作水平,不断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各位代表,奋进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全面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践行、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我们一定严格依法行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持续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促进政府治理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让法治成为江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主动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一定强化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补课充电的紧迫感,深入学习经济、科技、优秀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不断提升履职尽责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过硬本领完成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艰巨任务。我们一定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全部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夙夜在公、只争朝夕,多出新招硬招实招,该办的事“事不过夜”“马上就办”,难办的事想尽办法办、攻坚克难办。严格把控细节,严防“针尖大的窟窿漏过斗大的风”,严防“细节中的魔鬼”损害大局。加强调查研究,坚持慎重决策,尊重客观规律和群众实际需求,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也坚决反对简单化、乱作为。我们一定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严的主基调不断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让铁规铁纪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遵循,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具体办法,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严格执行为基层减负各项规定,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廉洁江苏。


    各位代表,使命在肩,初心如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扛起新使命的责任担当、谱写新篇章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微讯江苏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长三角产业发展研究院

电话:025-83751626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13号

网站备案:苏ICP备16029526号-3

扫一扫 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