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产业发展研究院

YANGTZE DELTA REG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STITUTE

加快产业链整合 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2017-8-21
来源:未知
点击数:  5447        作者:未知
  • 【现代农业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链竞争,应把产业链整合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


            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能有 效弥补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能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抓住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 速的有利时机,立足国情、分类施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中国农业产业链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中国先后出台了鼓励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政策,安徽、河南、浙江等省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集群,各类资本进入农业产业链的势头迅猛,中国农业产业链正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三大类型农业产业链发展加快

    一是加工链不断巩固。截至2016年底,农民合作社中有53%发展加工流通,7.8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上升到2.2∶1,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


    二是服务链快速发展。在需求带动和政策扶持下,各类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快速发展。目前,全国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市场化运作的龙头服务企业不断壮大,农业生产型服务的产业形态越来越明晰。


    三是功能链蓬勃兴起。作为农业发展新动能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呈快速发展态势。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行业。


    2.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呈多样化

    一是专业市场带动型。由地方政府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批中间商在专业市场进行批发交易,中间商再分别联系农户和消费者。专业批发市场是整合产业链的关键。


    二是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型。农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自己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向产业链后端延伸。


    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型。由一家或几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全程(半程)服务等形式与合作社(基地)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

    四是产业集群驱动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空间(产业园区或物流园区)集聚,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或优势农产品的基地化生产,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服务基地+区域农业”的产业体系。

    五是功能拓展型。近年来一些地方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形成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链。

     

    中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竞争力总体不强

             从产业链类型看,中国农业产业链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加工链总体较短,带动能力不够。大宗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较短,不太适应市场需要。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成本高,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二是服务链发展滞后,上中下游不均衡。很多农户仍然是自服务型,独立完成农产品生产过程,这种状况导致农业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强,制约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服务链发展不均衡,产前、产中服务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民产后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等仍很薄弱。


    三是功能链发展才刚刚起步。休闲农业等新功能产业链还很短,缺乏体验、文化、教育等高层次项目。许多地方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资金、交通、环保设施等要素支撑严重不足。


             总体来说,乳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力相对较强;生猪、蔬菜行业产业链组织化、一体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不强;粮食行业产业链竞争力较弱。


    2.产业链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上游太分散

             上游生产主体总体较为分散,农牧业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多数行业市场集中度低,核心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供应链设施落后,产业链管理水平不高。农户与企业(组织)之间以非正式合作为主,股份合作等紧密型联结方式不多,农业订单合同不规范,上下游主体的联结方式较为松散,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信息传输、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


    3.产业链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专用性高、生产周期长,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滞后,导致农户与企业之间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户注重短期收益与企业投资周期长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一主要模式中,上游种养环节的经营主体以农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为主,他们在信息、流通、销售方面缺乏相应的技能,基本上没有价格谈判能力和权利,在利益链条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公平分享全链条增值收益。龙头企业往往控制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处于强势地位,产业链收益明显向其倾斜。订单是农户参与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但农民与企业之间的订单普遍缺乏约束力,一旦市场环境发生不利变化,两者都容易出现不合作行为,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4.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体系不健全

             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够,上游主体吸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部门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能力不足。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支持不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规划、设计、管理、成本核算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标准化生产是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产业链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间的标准不一致、不协调,降低了产业链的运作效率。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之间、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平台、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制约了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提升中国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在新的阶段,应把产业链构建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用产业链构建来统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发展等政策,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类推进,按照“壮大主体,培育载体,提升水平,强化支撑”的思路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竞争力。


    1.分类施策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整合

    对于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鼓励农民合作组织主导产业链整合,支持其把经营活动延伸到产前的培训、信贷、农资采购和产后的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建立完整产业链。


             对于畜牧养殖业,重点是壮大龙头企业,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借鉴乳业D20企业联盟发展经验,大力支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强上游基地建设和下游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发展。


             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鼓励发展“交易市场(电商企业)+产业集群”的融合模式,通过现代交易市场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带动产业链群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和重要景点周边地区,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等组织,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


    2.大力加强载体建设,积极培育产业链群

             引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各类园区在功能上有机衔接,在空间上梯度布局,为产业链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一是在产业链上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种养业集聚发展,更好地保障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二是在下游整合利用农村废弃校舍、闲置厂房等,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支持园区集中建设农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公共设施,吸引加工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促进加工业集群和服务业集群的融合。三是根据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园区、物流园区,加强区域性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和电商园区的连接。


    3.积极培育产业主体,提升领军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以三产融合示范企业为龙头,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积极支持领军企业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发展线上、线下营销。鼓励领军企业广泛吸纳、培养人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治理能力。二是大力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行管理规范的综合性农业服务企业,开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农村大学生回乡、工商资本下乡,投资现代农业、特别是新兴功能产业。四是鼓励和扶持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的发展。


    4.提升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提高龙头企业(组织)的产业链管理水平。在生产管理上,统一全链条生产流程和投入品供应;在技术管理上,对育种、生产、加工、检测等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在物流管理上,对产业链内物流进行全面规划,降低物流成本;在信息管理上,建设综合信息平台,统一管理产业链内外部各种信息。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创建产业链品牌,在各环节统一规范使用品牌,提高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支持龙头企业申请注册国际商标,培育出口产品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建立担保制度和风险基金,将合约引向长期化,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合作的稳定性。鼓励探索“土地流转集中后再发包”的经营模式,发挥企业经营和农户家庭经营的双重优势,并使二者形成更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信贷担保、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户发展,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产业链增值收益部分让利给农户、合作社等联结主体。


    5.完善政策和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金融服务链。适应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趋势,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内部流程,通过行业、区域等信贷政策,对产业链各端主体实施金融集中连片服务。积极探索以农产品物流市场、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二是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工艺研发。落实好国家标准化战略,分门别类理顺农业产业链标准体系。


    三是围绕产业链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产业链从业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


    四是健全产业链财政资金支持机制。以具体产业链条为平台,整合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等项目资金,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发展。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新兴农业领域。


    是加强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邮政、供销、电商企业的资源,加快建设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落实好用地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园、创业园、科技园建设,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长三角产业发展研究院

电话:025-83751626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13号

网站备案:苏ICP备16029526号-3

扫一扫 关注我们吧!